这一段时间来,全国各地专门想做传记回忆录的人和机构打电话或者微信以各种名目不厌其烦地来我们这“套瓷”。譬如“疫情不见面,麻烦帮拟写好提纲,我们在家自己采访”,或者拿别人写的半成品稿件让我们提修改意见,冒充是他们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她)写了些,但是还不够好,你觉得接下来该怎么写好?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其实,我是个不太愿圆滑的人,若坦诚问我,我必然直接回答。跟切豆腐块似的,丁是丁,卯是卯,不会含糊其辞——总体提高行业内大家的写作水平有何不好!这也算是我对社会尽的一份责任——这或许也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毛病;我把自己当作知识分子,也不知适不适合,毕竟这世界有太多聪明绝顶专业过硬的大专家大教授,他们更适合知识分子的称谓。
在我看来,中国和世界这么大,要写传记回忆录的个人和家庭很多,就我及我们北京华信巨匠机构的作家团队也不可能为那么多人一一编撰,“太平洋很大,容得下更多人”,我常常抱着这样的心态。就像华为和苹果手机一样,买谁家都可以,大家反而相互助益,助推大家的产品不断革新前进。
但一看总是拐弯抹角,各种诱套,心情容易变得很坏。我秉性比较直,有时候就懒得搭理。
其实做艺术创作的人,感应能力不会差;虽然我不是绝顶聪明的人,但至少也不算太笨拙。看是捧杀还是棒杀,亦或者是交友真诚求教,倒是有几分社会的阅历。毕竟吃的亏多了,只要被骗踏过几次滚着泥浆的河,也知道水深浅了。
我这里给普通读者普及一下,以免上当受骗。

传记回忆录写作艺术原理和小说有相似之处,他们都讲究文学性,也都重在叙事。
如果一个人写的传记回忆录全是理论,那不是写传记回忆录,那是在搞科学研究或者理论研究。因为完全脱离了传记回忆录纪实叙事的功能,尤其脱离了写人,那不如去看理论专著好了。
然而,小说叙事和传记回忆录叙事却又有差异。
小说可以写今天的事,也可以写昨天的事,当然,还可以天马行空写明天的事。它完全不受限制。而且小说写的事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虚构的。甚至小说它根本不关心事情的真实发生与否,它只关心叙事的逻辑和虚构的人物是否具有真实性。
也就是说,真实性才是小说追求的艺术标准,而不是要求小说事件客观真实发生。所以,小说这样的艺术形式是为叙事的逻辑和塑造的人物的真实性服务。
它的语言也就多姿多彩,根据小说作家及其人物塑造而定。
传记回忆录不一样,它叙述的都是人生往事。是活生生发生过的事情,是真事。这些人生往事发生的时间顺序是不允许错乱的,是不能随意调整、切换和更改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独特的历史境遇。如果你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年轻人冬天发生的事情放到今天年轻人的冬天或者夏天来写,那样的结果只能是把传主的人生经历当作小说虚构来编排塑造了,成了年轻人喜闻乐道的穿越剧。因为历史境遇变了,环境变了,人的思想和观念也都变了。那个时代用饭票,如今都手机支付,差异太大了。
所以它的语言也要求要契合传主的身份地位、思想和性格变化,才能把人物写活。其中,叙事语言最好能够兼容典雅和不失个性。倘若用一个商业人物的语言去描绘艺术家的言行,“他整天坐在那里,一点都没有收益价值,边际效益不大”, 那很容易不搭调。

但传记回忆录是能否达到叙事的全部真实呢?
这似乎很难做到。毕竟往事一经发生,人的观察角度不同,认知不同,记忆的内容亦不同,得到的真事亦不同。往往同一件事,不同人的表述得到的故事的因果、结论却是不同。
就譬如一场斗殴,到底是谁先动的手,往往警察来了后,当事人都站在自己角度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旁观的人因为远近、立场和看到的时间先后等问题,也可能张冠李戴,说谁先动手的都有。
事情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该怎么写,怎么办呢?
这就牵涉到更深层次的采访和艺术创作问题。在此,由于比较复杂,也就暂不谈了。
这算是我文学创作多年和教授传记回忆录创意写作的一点心得。对于普通读者来讲,了解小说和传记回忆录写作它们之间的基本差异,就可以知道哪些个体和机构是在招摇撞骗,就足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