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回忆录作为一种纪实性文学,要求内容具有真实性。但是倘若采访、口述的传主或者是写作的传记作家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呢,编撰出来的传记回忆录还真实可信吗?这是我最近看见不少文艺界和年轻朋友在争论疑惑的地方。其实,这涉及客观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以及再现主义和表现主义等艺术理论问题。

今天我想简要地讲讲传记回忆录的真实性问题。由于这些年,我一直在为海内外的传主编撰传记回忆录,同时也在京为一些机构和老者讲授传记回忆录创意写作课,所以我就从我自己的创作经验来谈一谈。
从中国佛家、道家哲学和现代科学角度来讲,我们目之所及的一切事物,以及我们对这世界的了解都还是十分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我们了解到的事实和真相并非全貌,只是管中窥豹。
另外,由于我们人世间发生的一切事,用术语我们可以概括叫“本事”,一旦发生,就彻底消失不存在了。打个比方,就像看到一群人刚刚开开心心地在你面前空旷的草地上聚会,可当夜色催更,人群收拾完垃圾渐渐散去,这场聚会就彻底烟消云散了。你望着空落落的草地,什么都没留下,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
你回家之后,家里人问你,刚才这场聚会怎样?你说,大家玩得很开心,一个个又跳又唱的。实际上,我们眼睛看到的和留存于脑海中记忆的这场聚会,都只是这场聚会“本事”的表象而已。在这场聚会中,每个人的感受、体验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确切知道另外一个人在这场聚会上从头到尾经历了什么,又有着怎样的心路历程。尤其我们中国人很内敛,悲喜不喜欢流露于色。所以,几天后,大家回忆这场聚会,或者时间更远一点,几十年后再回首这场聚会,每个人关于这场聚会的描述都不一样。有欢快的,有悲伤,有抑郁的,有踌躇满志春风满面的,也有失意落魄黯然神伤的。很可能完全不是你认为的聚会的样子。
再者,按照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来讲,我们语言描述的世界和本体世界之间的巨大鸿沟根本无法弥合。所以,人类即使再聪明,也是无法用语言复原当时的“本事”。
这也从客观上讲,传记回忆录的创作就不可能做到彻底的真实——彻彻底底还原历史“本事”。即传记回忆录描述的往事和“本事”永远相去甚远。
但是尽管如此,每个人对消逝的“本事”的描述都带有自己的视角和立场,都是片面的,但那些聚会时的感受和细节,对于个体来说,是真切的,是独一无二的,传记作家通过扎实的文史哲学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纯熟的采访、收集资料功底,再用丰富的艺术手法准确而典雅的梳理记录下来,达到个体记忆、心灵感受和艺术上的真实,这便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传记回忆录纪实性的要求。
不得不说,倘若同时代的人都按照纪实性的要求回忆他们的一生,那么一个时代的大概轮廓就可以呈现出来。离一个事件和一个时代的“本事”或者真相就越近。这也体现了传记回忆录的史料价值。
至于传记回忆录创作如何运用丰富的艺术手法,这就涉及文艺创作其他理论了。在此就不展开了。